伪国学《弟子规》有害无益

偶像第一数南老,张口就谈儒释道。阳明大师光辉耀,净空菩萨讲得妙。书读千遍意自了,弟子规是掌中宝。易经风水一锅炒,成功宝典吹到爆。讲坛说书星光罩,正体文言全瞎掉。

这是著名文化学者徐晋如先生总结的当代“伪国学”的特征,当然了,他提到的南怀瑾先生,虽然儒学水平有很大争议,但南老的佛学造诣还是被肯定的。

至于王阳明先生,那是古代的大圣贤,错的是某些曲解阳明真谛的人,而不是阳明先生本人。

不过,徐先生将“弟子规”也列入了文化糟粕,这可能有点让我们匪夷所思。

“弟子规”曾经很火,恐怕现在也依旧火。

比如青岛某重工机械有限公司,跟儒家传统八杆子打不着,却经常组织员工集体背诵《弟子规》……

南方某所大学,还要求新录取的新生,利用暑假期间背记《弟子规》,好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作准备……

一方面是大众对“弟子规”的认可,一方面是专业的学者的diss,这是为什么?

弟子规:一本普通的蒙学读本

话说清朝初年有个秀才,叫李毓秀。他参加了科举考试,然后落榜,最后变成一个教书先生。教书教久了,他对儿童启蒙有了些感悟,于是集合成文,名曰《训蒙文》,经后人修订,正式定名《弟子规》。

与之类似的三字经、百家姓、千字文,都是过去儿童的启蒙读物,讲的是孩童认字、处事的基本要求。

既然是面向儿童,那么就要追求简单,加上李毓秀的水平并不高明,他这本小读物,其实也就是为了在乡村进行一般的教化,所以《弟子规》不会有多么高深的道理,更谈不上经典。

经典要具有思想上的深邃性、内容上的独创性、艺术上的精致性、比较上的稀缺性等特征,所以《命运交响曲》是经典,《小苹果》永远也称不上经典。

那么降低一个层次,在同类型的著作中,《弟子规》是个什么地位呢?

这些蒙学经典共同特点是以极其简练概括的文句,对宇内万事万物进行点睛式的描写,让幼童学习时不至于枯燥生厌。

所以《弟子规》的优点,这些著作全部具备。

但《弟子规》相比《三字经》,它不够广博;相比《千字文》,它不够优雅、精致;相比《幼学琼林》,它失之浅薄;相比《增广贤文》,它更失之狭隘。

尤其是《幼学琼林》,虽然用上了四六骈骊的句式,稍显繁复,但其内容全是客观描述事物,4 卷31 条写的是天文、地舆、饮食、文事等方面,比《弟子规》通篇的道德说教,实用很多。

因此,《弟子规》远远称不上国学经典,在所有蒙学教育读本中也极其普通。

《弟子规》对儒家思想的歪曲

《弟子规》不仅算不上国学经典,对国学经典甚至有歪曲的嫌疑,一些文化层次低但独立思考能力强的人,会把对《弟子规》的怀疑扩展到对儒家思想,甚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怀疑上。

《弟子规》既然注重道德教化,那很容易就跟儒家思想联系在了一起,它也的确涉及了《论语》《礼经》等内容。

儒家思想与礼仪传统博大精深,更多要求的是思想层面、至于礼仪之类,原没有那么死板迂阔,《弟子规》则有些舍本逐末。

《弟子规》之内容,说的全是日常起止、孝老爱亲、接人待物等等,对形式的要求盖过了思想。

《弟子规》开篇就说“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”。

什么意思呢?父母喊你,你要马上到身边,父母命令你,你马上要照办,总之就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。

儒家权威著作《十三经注疏》:“于礼有不孝者三,事谓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。”意思是说:有三种不孝,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,就是陷亲人于不义,是最大的不孝。

这就好比,你在北上广深打拼,事业处于上升期,父母命令你回家考公务员,按《弟子规》的说法,你必须无条件答应父母,可是很多人不想回去,儒家思想就建议你保留自己的想法,这势必会造成与父母理念的冲突,那该怎么办呢?

《弟子规》告诉我们“亲有过,谏使更。怡吾色,柔吾声”,尤其是“谏不入,悦复谏。号泣随,挞无怨”,这里形成了一个“父母有错,只能不断地规劝父母改,如果父母不改,除了顺从之外别无他法”的奴性逻辑。

《论语》有句话:“父父子子”。意思是说:父亲要有个父亲样,才有资格要求儿子做得像个儿子。《三纲》里面讲:“父为子纲,父不慈,子奔他乡”。意思是说:父亲是子女的表率,如果父亲做得不像个父亲,子女可以离开。

也就是说,你如果觉得在北上广深打拼更有利于自身发展,完全可以坚持做自己,因为有了更高的收入,回过头来,才能更好地照顾父母。

不过,孝道毕竟是传统文化的闪光点,只是按照儒家思想的说法,我们成年人也应该思考如何做父母,怎样当老师,我们这些成年人更应该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严格要求自己,才能垂范子女与学生。

《弟子规》在人际关系上认为“恩欲报,怨欲忘;报怨短,报恩长”,这句话强调“以德报怨”,《论语》原文则说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意思说:有人问孔子“以德报怨”怎么样。孔丘直接否定:如果用德来报怨了,那么用什么报德呢?所以要用正直报怨,用德来报德。

《弟子规》在人生观上是这么说的:“亲所好,力为具。亲所恶,谨为去”,要遵从父母的行为喜好,《荀子》则说:“从道不从君,从义不从父,人之大行也”,意思说,应该让行为符合道义,而不是让行为迎合上级或长辈,这才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。

《弟子规》还有句话:“不关己,莫闲管”,《论语》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生以成仁”,《孟子》“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;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”,《大学》“平天下”。意思就是,见义勇为,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。

由此可见,《弟子规》与儒家思想毫无关系,《弟子规》既不是国学经典,也不算儒家读物。

《弟子规》的满满槽点

《弟子规》既然这么多糟粕,又是怎么传出来的呢?

《弟子规》最早是从寺庙传出来的,并不是正规书院的教材,在当代能够火起来,是净空大和尚鼓吹的功劳。

但是《弟子规》满篇孝道,一个本应断了六根的和尚怎么会提倡呢?

有人会说,“儒释道都是相通的”,完全不顾司马迁说过“世之学老子则绌儒学,学儒学者则绌老子,道不同不相与谋”的话,更看不到儒家与佛教的根本分际。

佛教讲众生平等,“人人皆可成佛”,而儒家讲差等,孔子云:“上智与下愚不可移”。

再说了,弟,对应的是兄;子,对应的是父。“弟子规”就是做弟弟、做儿子应该的规范、规矩。按现行计划生育政策,弟弟是当不成了,只能学怎样当儿子、当孩子了。

那么既然有“弟子规”,就应该有“父兄规”,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,即便是做了皇帝,想要得到尊重,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,你想“不管老百姓们累死与否,只要朕爽死就好”,那是你想得美,你忘了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了!

除了净空大和尚的力推,还有就是根植于所有人内心的奴性思维。

想做奴隶主和甘做奴隶是一体的,奴隶主和奴隶是同等下贱的存在,强则奴役别人,弱则甘愿被奴役,正如鲁迅所说,奴隶翻了身是绝不肯废弃老爷这个称谓的,因为它要做新的老爷,它要比原来的老爷还颐指气使不可一世。

再说了,有人装有文化,偶然看见一本自己能读明白的东西,便拿来当国学圣经,然后,培养奴才的洗脑功课,要从娃娃抓起,所以造成了《弟子规》的滥觞。

我们不否认学习国学,但要辨清优劣,搞清楚是精华还是糟粕,擦亮眼睛学习真东西、好东西,难道四书五经、唐诗三百首它不香吗?

本页共49段,3261个字符,9042 Byte(字节)